您现在的位置:福安政协>> 重要文献>>正文内容
“闽东延安”柏柱洋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3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闽东苏区首府的所在地,许多革命遣址至今还保护得十分完好。此外这里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景观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这一切使得柏柱洋成了闽东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假日休闲旅游的极好去处。

一条铺了水泥路面的乡村公路将柏柱洋与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福安市沿国道南行大约半个小时就达到了马厝村。这里是马立峰烈士的家乡。马立峰是土地革命时期闽东党组织和闽东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19岁参加革命,27岁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位闽东革命的先驱和杰出的领导者,1987年人们为他立了纪念碑,建了纪念亭,让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永存。

再往前大约5公里,转过一个小山包,柏柱洋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股红土地特有的气息也随之扑面而来。

这是山下村。1934年3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通过了由曾志起草的分田大纲,在柏柱洋的36个村庄进行分田试点,总结经验之后向整个闽东推广,使广大劳动大众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山下村前行三华里就是墩面村。这是当年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00万的闽东革命根据地的心脏部位,村口的几面硕大的纪念碑和由叶飞题匾的“闽东特委纪念亭”向我们昭示了墩面村在闽东革命史上的崇高地位。

斗面村最吸引人的就是“四大旧址”,这些旧址保护较好,基本上都保持着当年的原样。

当年的闽东苏维埃政府就设在这座旧房子里。现在这里开辟了一个闽东苏区革命事迹陈列室,陈列着许多革命历史图片资料和文物。墙壁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战士写下的革命标语。左边的穿堂小间是苏维埃主席马立峰烈士的办公室兼卧室,小房间外的过道上这条“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标语是马立峰的手笔;透过这遒劲的笔锋,我们感受到了当年革命先锋的那一股冲天的战斗豪情。

中共闽东特委的办公地点与苏维埃政府旧址只隔了一段村路。这是曾是闽东苏维埃革命的领导核心,当年的革命精英从五湖四海聚集在这里,为闽东的革命事业运筹帷幄,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共青团闽东特委和闽东妇女联合会的办公地点与闽东特委毗邻。当年多少热血青年从这里找到了人生的座标,多少不愿做奴隶的女性到这里放开了小脚,举起了杀敌的刀枪。

这是闽东红带会总部的所在地。“红带会”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闽东地方特色的革命群众武装,当年成千上万的穷苦农民正是在红带会的旗帜下高举大刀长矛,杀声震天地奔向土地革命的战场。

柏柱洋的东面崇山连绵,峻岭逶迤。

青山的深处,是当年闽东红军的后方基地,红军的被服厂、军械厂和后方医院,以及列宁小学等机构都设在这里。

这里还是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红旗报》的报社所在地。

以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二独立团为基础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当年就驻扎在这里,在北上抗日时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是新四军中一支英勇善战的红军团,为抗战的胜利作出杰出的贡献。

谁都想不到这里是这么一个藏龙卧虎之处。

七十多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但是我们没有忘记英雄的柏柱洋人民在战争年代对闽东革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伟大牺牲。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将柏注洋革命旧址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些革命旧址和许多革命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且使之成为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曾经在闽东土地浴血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对每一片热土充满深情和希望。最让老苏区人民难忘的是1994年纪念闽东苏区创建60周年的日子,叶飞、曾志等老同志不顾年事已高,万里迢迢回到闽东参加纪念活动,给这一片红色的大地带来了深情的祝福。

据不完全统计,自一九八六年以来,到闽东苏区纪念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和中、小学校学生在100万人次以上;在今年开展的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这里共接待前来参观瞻仰的人数达56000多人。闽东苏区纪念地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宏扬闽东苏区的革命精神,发挥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2020 fa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福安市政府三楼 电话:0593-6383288 邮政编码:355000
闽公网安备 35098102351053号 | 闽ICP备17017218号-1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 IE8.0 以上进行浏览